硒作为动物和人类生命必需元素,联合国卫生组织(WHO)于上世纪60年代和1973年先后宣布,予以公认。时至今日,虽然时间不长,但也有几十年了,然而在我国,目前了解它的人并不太多。一九九六年,我国食品营养专家于若木、卢良恕等一批知名科学家著文倡导“要重视富硒食品的开发与生产”,至今未引起各界重视,什么原因呢?我认为,主要是对硒元素的科普宣传还不普及,各界对开发生产富硒农产品食品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清,尤其是农牧业生产部门中,还存在一些疑虑。为了解除可能存在的一些思想障碍,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一些看法,以作探讨。 一、令人心动的生命元素硒 硒作为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必需元素,确实认定的较晚,开始还对它有过误会,把它当“有毒元素”看待,戴了几十年的黑帽子,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“平反”过来,直到现在还有这种阴影。 后来对硒的研究和无数的事实证明,硒对于生物世界实在是一个极重要的生命元素,万物生命少不了它。少了它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付出的代价,比个别地方偶尔发生的“硒中毒”造成的危害严重的多。 生物中的硒的主要来源于地壳,地壳中硒的储量很少而且极度分散,在生物漫长的演变进化过程中吸收利用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由于硒与蛋白质结合深处于生物细胞中,含量又极少,用肉眼是无法看到,只有用精密的分析仪器才能确定它的存在。由此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了客观上的困难。 应该说,我国科学家在发现硒与生命的密切关系,以及在研究硒的理化特性,预防疾病的功能作用等方面,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。我国应该广泛利用这些成果,在农牧业生产中,利用它促进农产品、畜产品质量的提高,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效益。从而解决人们科学补硒的难题,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做出贡献。
微量元素在营养物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,硒在微量元素中,是个“突出贡献者”。但是,我国是个缺硒的国家,三分之二的国土是缺硒的,因而我国人口的营养中,硒的缺乏是既成的事实,那么与缺硒有关的一些疾病在全世界来说,我国发病率是最高的,这也是事实。主要有癌症、心血管病和肝肾病,近几年呈激增趋势。科学界认为,除了环境污染等外因条件有关外,主要与人体缺硒,免疫功能低下直接有关。癌症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而得到预防、提高硒摄入量至少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。饮食结构中硒是少不了一的种营养要素。专家指出:硒的摄入量与癌症发病率呈负相关。为了预防癌症,人每日硒摄入量最好达到200-400微克。 那么,目前我国居民每日硒摄入量为多少呢?前几年,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为此作过专项调果,结果查明,在两个代表北方南方的城市居民膳食中,硒的含量每日仅为30-40 微克。 在如此低硒膳食结构情况下,加之工业化进程加快,环境污染,各种现代病比率上升也就在所难免了。 硒在地壳上分布极不平衡,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缺硒,我国也是个缺硒的国家,并已查明,我国三分之二的地方土壤缺硒,其中三分之一严重缺硒。据了解,所谓缺硒,是指土壤中硒总量小于0.1mg/kg,,所谓严重缺硒是指土壤中硒总量在0.02-0.05mg/kg范围。在这样的低硒土壤上生长的庄稼和饲草,能不“缺硒”吗?我国养殖业如果不在饲料中加无机亚硒酸钠0.1mg/kg,那么得到的肉、蛋、奶中硒含量很大可能要趋近于零。即使加入了0.1mg/lg硒,实际上还不够满足畜禽基本的生理需要的,更何况还要产出富硒的肉、蛋、奶。经查明当前我国生产的猪肉、鸡蛋和牛奶中,硒含量是很低的,一个鸡蛋、一公斤牛奶才含有几微克硒。对于要达到人体预防疾病的需要量来说,那是微不足道的。中国人口大多数都处在这样的贫硒环境中,又能有什么别的办法给人体“补硒”呢? 二、众多科学家一致提倡开发生产富硒食品 现在重提一九九六年,由我国著名营养学家、中国营养学会名誉会长于若木,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、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卢良恕院士等一批知名科学家,在《中国食物与营养》杂志第3期发表一系列文章一致提倡“要重视富硒食物的开发与生产”主张在农牧业产业中,用富硒的饲料喂养家畜家禽,用富硒的肥料种植庄稼、结合其它方法,可以满足我国人群对富硒食品的需求。 然而,时间过去五载,在市场上开发富硒的食品廖廖无几,为什么呢?本文想借此引起本行业的有识之士的注意,时机到了,该重视开发生产富硒食品了。 我们想,影响开发富硒食品的社会原因很多,本文先不谈其它原因,仅就畜牧行业中可能存在的认识上的几种障碍,共同作一些探讨: 1.认识“富硒”与“高硒”的区别 首先,要明确“富硒”的概念?也就是说,什么能称为“富硒产品”? 我们认为:所谓富硒,简单地说是指硒含量比普通的食物产品有所提高,比较丰富一些而已。譬如普通市售牛奶,硒含量为0.007-0.010mg/kg,富硒牛奶“硒”含量是它的一倍、二倍、三倍、四倍、或者五、六倍均可,那么牛奶中达到含硒0.020、0.030、0.040或者0.050、0.060mg/kg实际生产中不论处在哪一级水平,只要处在这个范围内,都可称为“富硒牛奶”,当然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、养殖水平制定出自己的,水平一致质量恒定的产品标准。因为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富硒产品标准,只有最高量能不能超过某个水平的强化食品限定标准。我们不能将“富硒产品”理解为我国某高硒地区所产出的一些硒含量特高、甚至超过正常动植物承受力的“高硒产品”,这种产品当然达到了一般地区的中毒水平,但在当地高硒地区,动植物已经适应了高硒生态环境,已有承受力生产出高硒产品。在一般贫硒地区不可能达到高硒地区那种水平。 在畜牧业行业中,有的人可能接触硒的“有毒”概念较早,因而先入为主的印象尤深。任何元素当它超过适量范围时,都会产生毒性,这个原则应该适应于任何一个元素,虽然硒的有益区间狭窄一些,但离中毒量仍有相当的距离,所以不能将“富硒”与“有毒”的概念混为一谈,从而障碍我们去正确发挥硒的作用。
2.富硒食品开发与生产,可使畜牧业大受益 动物的缺硒症本来就很严重。为了说明此问题,我们列举以下几种畜禽缺硒症表现。 物种缺硒表现 牛(奶牛、肉牛) 骨骼肌和心肌变性(白肌病)、生产缓慢、胎衣滞留、犊牛腹渎、母牛久配不育、子宫肉膜炎、卵巢囊肿、隐性乳房炎、肌肉萎缩或消瘦、惧冷症(北方才有) 猪 心血管疾病、白肌病、微血管病性贫血、肌肉萎缩、桑椹心、分娩延长、精子活力降低、肉滴水损失过高,鲜肉保鲜短 鸡 雏鸡肉渗透出性素质、肝坏死、胰腺变性坏死、羽化不良、肌营养不良脑软化、胰腺纤维化、腹水综合症(肉鸡)、产蛋期缩短、孵化率降低、心血管疾病 诚然,在饲料加添加了0.1mg/kg亚硒酸钠之后,畜禽的普遍的缺硒症得到了克服,但应当承认还未完全克服,还有些由病毒细菌传播的疾病也是缺硒诱发的。这在我国贫硒的生态环境中,是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。 我们从富硒饮料的应用研究中,体会到富硒饲料给畜禽生产本身带来增值效益,无论是肉、蛋、奶等畜禽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,畜禽疾病减少了,幼畜雏鸡成活率提高了,产品产量也有所提高,降低了饲料成本,提高了综合效益。 实际上,“富硒”给养殖业本身带来的积极效果,就足以使广大养殖户接受这项技术,但就是顾虑太多,框框太多,尤其是有人将0.1mg/kg硒看作是不可逾越的“雷池”而不敢往前走一步。 本来专家们提倡的“富硒饲料”完全是在畜禽生理需要范围内,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前提下所提出的进步措施,况且所产出的“富硒食品”,是广大消费大众所需要,市场前景看好的“高档食品”。如果生产单位兼营自产的这种富硒产品,那不是两头受益,效益倍增而无一害吗? 这里,还需要强调说明的,给饲料添加硒的两种化学形式:无机硒和有机本的效果不一样。有机硒主要的优点是有效硒含量高,动物吸收利用率比无机硒大四倍,在动物体体内存在贮量最大,安全性好,毒性小,所在实际应用中,富硒饮料是完全可行的。 3.关于硒的毒性问题 在所有认识的障碍中,担心由于饲料富硒会发生动物体硒积累产生毒性,这可能是人们认识中较突出的一种障碍吧。 首先应当肯定一点:专家们提倡开发生产富硒食品都是在认定为应用富有机硒的前提下。无论是富硒植物食品,还是动物富硒食品,此时存在其中的硒化学形式,大部分是有机硒——硒蛋氨酸,人对它的吸收率大于90%,动物吸收与人体相似。 人和动物吸收硒,达到新陈代谢平衡,同期通过排泄系统释放出来,维护吐故纳新状态,决不可能发生只进不出,累积到“中毒”水平。这是生命科学中的解释。 关于人的硒中毒量,虽然各种参考文献资料,说法不完全一致,但都比生理适宜量,安全量高出一大块,何况日常生活中,硒没有其它来源,误食大量硒是不可能发生的。因此,在开发与生产富硒食品的时候,千万不能因为这种顾虑而束缚自己的手脚。 4.富硒食品是安全、营养、健康食品的提升,市场广阔、亟待开发 目前,在我国,食品的安全、营养健康原则,已经尖锐地提到全社会面前,在此之前各方面情况表明:在我国农产品和畜产品中,已经发现存在不少的质量问题,主要的是农药、兽药残留,其次是来自环境中的铅、镉、汞、砷等重金属污染。 前面已经说到,富硒将给畜禽饲养带来减少疾病,增进体质的积极效果,同样可给植物减少病害,减施农药,强壮植株克报早衰等。 除此之外,硒与几个有害重金属元素具有拮抗作用,尤其对动物消除有害重金属元素的损伤有明显作用。 人类摄取富硒食品可使铅在血、肾、脾组织中含量降低,可以降低镉对睾丸的损伤。所以可以认为:富硒食品是较高层次上的安全、营养、健康食品。 参考文献: 1、华中理工大学徐辉碧、黄开勋等:(硒的化学、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) 2、艾尔?敏德尔:(Earl Mindell)著(抗衰老圣典)。168-170页 3、(硒的故事)王若军编译《国外畜牧学——饲料》1999年第3期18-21页 |